<匯港通訊> 柏瑞投資組合經理及全球行業板塊研究主管 Rob Hinchliffe 及股票客戶組合經理Michael Mark 發表最新觀點表示,單憑企業所在地作為股票分析依據,就如只按行業分類企業,而忽略其生命周期一樣,往往可能誤導投資決策,但同時亦捕捉超額回報(alpha)的契機。因此,該行分析時,更著眼於企業真正獲取盈利的市場。短期而言,企業的股價或會受其註冊地市場的投資情緒牽動,但長遠來看,投資回報最終仍取決於企業實際營運的終端市場。
若以企業註冊地分析 MSCI 世界指數(ACWI),美股比重佔近三分之二,呈現出壓倒性的主導地位;但若改以盈利來源計算.美國市場的佔比則降至約50%,比重依舊突出,但領先幅度已顯著收窄。相對而言,新興市場按註冊地計算僅佔10%多,若按收入來源地計算則升至約40%。
市場持續受匯率波動、關稅風險及政治消息影響。按註冊地的分析能顯示這些因素如何影響資金流動及市場氣氛,並推動價格短期變動,但卻無法反映企業實際的收支來源。相較之下,以盈利來源為基礎的分析更能將投資組合分佈與企業基本面掛鈎。
近期圍繞美股的討論正好反映這種矛盾。美股多年來跑贏大市,加上美元走強以及「美股七雄」的主導地位,令環球投資組合嚴重偏重美股。然而,標普500指數的成份股中,逾半收入實際來自海外。換言之,從註冊地來看雖屬「美國投資」,卻不等同於真正受美國經濟順逆所影響。企業終端市場的收入才是現金流和回報的真正來源。
美國憑藉深厚的資本市場、全球最大的消費群體及高水平的企業管治,未來仍將是創新與市場領導地位的核心。不過,正如行業分類可能帶有誤導性,註冊地分析亦可能掩蓋真正的風險與機遇。柏瑞預期,美國投資機遇在實際收入來源與生命周期角度下將呈現不同面貌。這正是錯誤定價的機會所在,也是主動型投資者發掘潛在超額回報的關鍵。 (BC)
#柏瑞投資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滙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