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华创证券发表研报称,疫情以来,消费的恢复并不强劲,从增速来看,无论是社零或是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都低于趋势线。为此,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安排中排在首位的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国内数据发现,疫情之后,生育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不如疫情之前,考虑到这一现象较为反常,可能意味着高生育家庭的消费增加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相关的安排有“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此外,两个维度来看,增加资本开支有助于消费增加。一是社零与固投增速从分省数据来呈正相关。二是社零与研发支出增速从分散数据也呈正相关。
华创证券观点如下:
一、观察1:生育对消费的边际影响或有所走弱
从国际经验来看,出生率与消费增速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样本数据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越南、泰国,1960-2022年的出生率与居民消费增速。但,国内数据发现,疫情之后,生育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不如疫情之前,考虑到这一现象较为反常,可能意味着高生育家庭的消费增加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相关的安排有“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二、观察2:旅游消费或更加依赖长假期
观察长假期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次占全年的比重。疫情之后,旅游更依赖长假期。这意味着从政策角度,需要给予居民更多的假期时间用以增加消费。相关的政策安排包括:法定节假日增加农历除夕、5月2日各一天、“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将带薪年休假执行情况作为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内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鼓励带薪年休假与小长假连休”。
三、观察3:消费对收入的依赖或在增加
消费作为收入的函数,必然受收入影响。但,进一步的观察表明,疫情之后,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要大于疫情前。对于政策而言,需要进一步聚焦居民的增收减负。根据《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科学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工代赈实施力度,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多措并举稳住股市”、“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扎实解决拖欠账款问题”。
四、观察4:品类观察:谁在走强?谁在走弱?
全方位观察消费的品类方向的情况,疫情以来,服务消费偏弱,服务消费中医疗、旅游偏弱。限额以上与以下的分类中,限额以下偏弱,限额以上的非耐用品偏弱。线上与线下的分类中,线上依然占优,但增速在大幅放缓。线下的各类零售业态中,“平价”类业态强于“溢价类”业态。从政策的应对来看,在服务消费方面着力较多,“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推动冰雪消费”、“稳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
五、观察5:城市观察:韧性在哪?弱项在哪?
全方位观察消费的城乡方面的情况。疫情以来,大的区域层面,东北消费强于其他区域。城乡层面,乡村高于城镇,县乡增速好于市辖区。城市能级方面,三四线强于一二线,三四线内部大城市增速更高。政策应对方面,针对一二线城市,“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针对县域,“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和‘千集万店’改造提升,加强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村终端物流配送设施建设。”
六、观察6:出行范围扩大有利于消费增加
两个维度来看,居民出行范围的扩大或有助于消费的增加。一是铁路客运里程的增长与社零正相关。二是居民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与社零正相关。对于政策而言,或需继续增加铁路公路建设以及促进居民汽车消费。今年相关安排包括“分年限保障‘久摇不中’无车家庭购车需求。”“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及房车露营等汽车后市场消费”等。从区域来看,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铁路里程目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福建、湖北、四川等经济总量较大省份汽车拥有量尚偏低。
七、观察7:扩大资本开支有利于消费增加
两个维度来看,增加资本开支有助于消费增加。一是社零与固投增速从分省数据来呈正相关。二是社零与研发支出增速从分散数据也呈正相关。这一现象或意味着短期投资依然较为重要。从《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相关安排是“强化投资对消费的支撑作用”。此外,从财政的预算安排来看,较为支持科技相关支出。2024年,R&D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68%。与海外对比来看,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仍有较大上升空间,2021年数据,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研发经费与GDP之比分别为3.46%、3.3%、4.93%、3.14%。
风险提示:房价下跌继续影响消费,部分数据受样本影响结论与全国实际情况有偏差
新闻来源 (不包括新闻图片): 智通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