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創投界陷入 AI 狂熱之際,由 Peter Thiel 創立、曾公開警示 AI 泡沫的頂尖創投基金 Founders Fund 近期卻出現明顯轉向,從過往對 AI 過熱的審慎態度,轉為集中資源押注少數關鍵企業。
美國科技媒體《Information》報導,這一轉變在 Founders Fund 年度投資者大會上被明確闡述,引發業界廣泛關注。該創投基金擬將資金與資源高度集中於投資組合中幾家核心 AI 標的,包括 OpenAI、資料中心建設商 Crusoe 及其內部孵化的核燃料新創公司 General Matter。
Founders Fund 的最新決策之所以引人矚目,不僅因 Thiel 曾將當前 AI 熱潮類比 1999 年網路泡沫,更因 Founders Fund 此前在生成式 AI 領域佈局相對保守。自 2023 年初首次投資 OpenAI 後,Founders Fund 並未如其他機構般廣泛撒網至 AI 模型開發商或應用公司。
Founders Fund 此番「少而精」的路線,與 Andreessen Horowitz、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等競爭對手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們選擇分散投資 AI 賽道的多個模型製造商與應用初創企業
Founders Fund 的策略核心,源於與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的共同信念,也就是 AI 領域的贏家將是能最快實現規模化擴張的企業。
大會上,Thiel 與奧特曼同台闡述上述看法,並解釋 Founders Fund 近期對 OpenAI 約 10 億美元投資的合理性。這筆資金是 Founders Fund 史上最大額投資之一。奧特曼在會上表示,OpenAI 將持續投入數十億美元用於先進晶片與資料中心建設,並加速招聘拓展業務。
根據日前員工股權出售規模計算,OpenAI 估值已達 5000 億美元,躋身「單位員工價值最高」企業之列,未來幾年也許會在合適條件下上市。
Thiel 與奧特曼淵源深厚,早於十多年前投資其創投基金 Hydrazine Capital,並在 2015 年 OpenAI 成立時即為初始捐助者。
集中押注重點企業,原本就是 Founders Fund 的標誌性策略,此次在 AI 領域的佈局可視為其「反共識」投資哲學的延續,而非徹底轉向。這一理念與 Thiel 長期堅信的「最佳投資應瞄準能創造壟斷而非參與現有競爭的企業」高度契合。
過去,Founders Fund 憑藉早期重注 Airbnb、Palantir 及國防承包商 Anduril 等企業獲利豐厚,其中最經典案例是 SpaceX。自 2008 年起累計投資 6.71 億美元,如今持股及已出售部分價值達 203 億美元,報酬率超過 30 倍。
這一策略正被複製到最新的 46 億美元成長型基金,該基金打算只支持約 10 家企業,而規模較小的第二期、第一期成長基金分別投資了 15 家與 31 家。數據顯示,其 2020 年募集的首期 17 億美元成長基金,截至今年首季費後淨內部收益率 (IRR) 達 10%,2022 年第二期 34 億美元基金則實現 24% 的 IRR,驗證集中策略的有效性。
Founders Fund 的集中押注並非盲目,而是旨在涵蓋 AI 產業鏈各層級的「主導者」。大模型層面上,該創投基金只選 OpenAI,應用層面上則重點投資 AI 代碼新創公司 Cognition,近期領投 4 億美元融資,推動估值 (含新資金) 達 102 億美元,年底前 Devin 軟體工具年經常性收入可達 2 億美元,超既定目標。
基礎設施方面,Founders Fund 打算參與資料中心建設商 Crusoe 新一輪融資 (目標估值 100 億美元),後者上月剛完成德州阿比林甲骨文數據中心園區一期建設,將為 OpenAI 提供雲服務。
能源方面,由 Founders Fund 孵化並由合夥人 Scott Nolan 共同創立的 General Matter 是關鍵佈局。General Matter 專注於建設美國本土鈾濃縮設施,為驅動 AI 數據中心的小型核反應堆供應關鍵鈾原料,Founders Fund 已領投前兩輪融資,持股 27.5%。
唯一暫未深度介入的是 AI 晶片領域。在投資者大會上劃分的五類 AI 企業中,晶片市場由輝達主導,Founders Fund 尚未進行重大押注。
從警示泡沫到集中下注,Founders Fund 的策略轉向不僅是單一機構的調整,更反映 AI 領域競爭邏輯的演變。在瘋狂燒錢的擴張期,「押對人」可能比「廣撒網」更能抓住下一個千億級機會。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