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路透》取得的信件與電郵內容,包括比利時釀酒業、墨西哥龍舌蘭業者與荷蘭啤酒大廠海尼根 (Heineken) 等,今夏加強遊說各國政府,抵制世界衛生組織 (WHO) 推動更嚴格的控酒措施。這些先前未曝光的行動顯示,規模達 1 兆美元的全球酒類產業正直接挑戰世衛「沒有安全飲酒水準」的立場。
遊說影響 UN 協議文本
世衛及其他衛生機構強調,即使少量飲酒,也與特定癌症及其他疾病風險相關。世衛官員瑞克夫 (Dag Rekve) 表示,這些健康危害在群體層面「一致且有充分紀錄」。不過,酒業則主張科學更為複雜,認為適度飲酒風險不高,並計劃「奪回酒精辯論的主導權」。
這場對抗的焦點在於一份聯合國支持的協議,各國將於 9 月 25 日採納,內容涉及降低非傳染性疾病風險。5 月公布的初稿中曾列入世衛支持的酒精管制措施,如提高酒稅與限制銷售,但 9 月版本卻出現刪減或弱化。世衛坦言,過程受到酒業強烈遊說影響。
根據文件,墨西哥龍舌蘭業者 CNIT 在 5 月致函政府,要求刪除提高酒稅與限制銷售的承諾,並協調其他國家採取相同立場。後續草案將相關條文改為「各國可視本國情況考慮」提高稅負或採取供應措施。喜力則建議將廣告禁令修正為僅針對兒少,最後廣告限制條款遭刪除。比利時釀酒協會則在 6 月電郵抱怨,本國衛生部長在協議談判中採取「過於激進」的立場。
產業與世衛立場對立
業界組織「國際理性飲酒聯盟」(IARD) 近年增加資金,用於參與科學辯論並對抗公共衛生機構的訊息。全球最大酒商帝亞吉歐 (Diageo) 今年 3 月甚至公開招募新遊說人員,強調世衛與非政府組織的壓力構成「前所未有的挑戰」。
多位酒業高層近期發聲,主張適度飲酒對社交與心理健康有益。嘉士伯 (Carlsberg) 執行長 Jacob Aarup-Andersen 告訴《路透》,產業應該更積極傳達正面訊息。帝亞吉歐代理執行長 Nik Jhangiani 則表示,烈酒產業正被負面論述「掩蓋光芒」,需要更主動掌握話語。
不過,公共衛生專家提醒應謹慎看待業界論點。內華達大學公共衛生學教授克羅斯比 (Eric Crosbie) 表示:「別忘了這些都是企業,本質上是為了獲利。」
世衛助理總幹事法拉爾 (Jeremy Farrar) 則強調,該組織必須更有力地應對酒精、污染等主要健康威脅,「確實需要有轉變」。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