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近期宣布的一系列貿易框架協議,其初步細節仍顯模糊,有時甚至與談判對手的說法相互矛盾。然而,儘管這些協議的具體內容尚待釐清,市場卻展現出驚人的穩定性,投資者似乎從中看到了未來貿易關係增強的訊號。
從與歐洲、日本和越南達成的協議中,市場接收到的主要訊息是穩定性正在增強。西伯特金融公司首席投資官馬利克(Mark Mallick)表示,投資人對這些複雜協議的理解「基本上只夠寫在一張索引卡上」,許多問題仍有待釐清。
他補充說,市場之所以保持穩定,是因為整體訊號顯示「最糟糕的情況正在被避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們是滿意的」。這種滿意度能否持續仍是個未知數,因為貿易領域仍充斥著許多不確定因素。
隨著現有協議細節的逐步揭示,其經濟影響也開始浮現。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最新分析顯示,如果截至週一宣布的所有關稅措施都付諸實施,消費者將面臨平均 18.2% 的實際有效關稅稅率。這不僅是自 1934 年以來的最高水準,也是 90 多年來的新高,但市場對此卻相對平靜。
沃爾夫研究公司(Wolfe Research)的馬庫斯(Tobin Marcus)對此提出了另一種解釋。他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儘管已知資訊模糊,但相對於各種可能性而言,這是一個「看漲的結果,尤其是將行業關稅降至 15%」。
他進一步指出,這個逐漸形成的 15% 標準「比人們擔心的要好」。馬庫斯還觀察到,市場的預期似乎已經發生轉變,不再期望過去那種「以加碼求緩和的態勢,而是消化一種「以加碼求少加碼」的態勢。
細節模糊的模式 市場已經歷多次
細節模糊的模式已經多次出現,並可能在未來繼續。本月早些時候,川普宣布與越南達成協議,其中包括 20% 的關稅稅率。然而,彭博社隨後的報導指出,越南領導階層對這個數字感到意外,並仍希望有更低的稅率。
上週與日本達成的協議也出現了類似情況。川普最初宣布該協議包含一項「對美投資計畫」,但關於這投資基金具體內容的問題立即浮現,美國和日本方面的說法大相徑庭。
本週末宣布的與歐洲的協議再次印證了這種模式。川普一度表示,新的 15% 稅率不適用於特定產業的關稅,並稱製藥業「與該協議無關」。
然而,儘管目前對鋼鐵和鋁徵收的 50% 關稅(以及計劃對銅徵收的同等稅率)將不包含在該協議範圍內,製藥業和半導體行業顯然是這項歐美協議的重要組成部分。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15% 的整體稅率將適用。白宮隨後在協議情況說明書中證實了這一點,該說明書指出,15% 的稅率將適用於「汽車及汽車零件、製藥和半導體」。
盤古政策(Pangea Policy)創始人海恩斯(Terry Haines)總結整體狀況道:「市場看待這些協議的方式是,協議的存在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比細節更重要。」
這句話或許解釋了在細節模糊的背景下,市場為何能保持相對的穩定。然而,隨著貿易談判的深入和更多細節的浮現,這種滿意能否持續,以及這些協議的長期影響,仍有待時間的檢驗。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