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貿高層會談周一 (12 日) 取得突破性進展,雙方宣布將雙邊關稅從現行的 145% 和 125% 分別降至 30% 和 10%,並暫停所有額外關稅及反制措施 90 天。專家最新分析指出,這項臨時協議雖為全球貿易緊張局勢按下暫停鍵,卻暴露出美國在工業轉型與傳統就業之間的深層矛盾。
根據英國媒體《UnHerd》跟華府智庫美國進步中心最新分析文章,隨著工業 4.0 浪潮與供應鏈重構加速,美國企業正面臨關稅戰與科技革命的「雙重絞殺」,尤其是藍領工人與中微型企業。
川普政府以關稅為籌碼推動製造業回流,但現實與願景存在鴻溝。以底特律汽車產業為例,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 (UAW) 成員 Brian Pannebecker 期待工廠復興,但回流企業依賴機器人和數位化技術,創造的多是矽谷式「白領」崗位,而非傳統藍領職位。
《UnHerd》專欄作家 Wolfgang Munchau 則在名為《美國的汽車崗位不會回來,未來的工廠需要白領》說:「製造業會回歸,但不是 Pannebecker 想像中的形態。」
在工業 4.0 時代,智慧工廠與 6G 通訊成為核心競爭力。中國在稀土供應、廉價能源及資料中心建設上展現優勢,而美國則受制於能源成本爭議如頁岩氣開發的政治分歧與技術迭代壓力。
Munchau 指出,川普若想透過工業 4.0 重塑美國優勢,必須面對歐洲在能源與技術上的滯後,以及中國的全產業鏈佈局。
美國進步中心的報告則揭露,關稅戰已導致企業破產率較去年同期上升 7.38%,港口貨運量驟減,製造業小企業陷入「夾縫困境」。
數據顯示,美國 56% 的進口商品用於製造業,其中 80% 的製造業工人受僱於外貿企業,但 70% 的美國企業難以找到中國產品的替代供應商。高盛指出,美國製造商支付物價指數較川普上任時飆漲 17%,標普製造業 PMI 顯示關稅導致成本與售價「雙漲」。
小企業缺乏大公司的議價能力與遊說資源,難以申請關稅豁免或轉移供應鏈。美國汽車創新聯盟警告,多數供應商資金鏈緊繃,「一家企業停產即可能引發產業鏈崩盤」。同時,海外市場報復性關稅與消費者抵制(如美國品牌下架潮)進一步壓縮生存空間。
儘管短期協議緩解關稅升級風險,但中美戰略競爭格局卻不變。美國企業界擔憂,川普的「交易性外交」可能削弱長期合作基礎。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 Rorry Daniels 指出,90 天窗口期能否轉化為實質進展,取決於雙方能否建立互信機制。
然而,川普政府慣用的「極限施壓」策略已引發盟友疑慮,歐盟多國正轉向「戰略性接觸」來對沖風險。
著名歷史學家 Barbara Tuchman 曾將關稅戰稱為「政府愚蠢的典型案例」,政策目標與經濟法則背道而馳,例如美國前總統拜登的《通膨削減法案》雖吸引台積電等企業赴美建廠,卻未能挽救傳統製造業社群。
Munchau 說:「若川普低估供應鏈重組難度,其政策可能會加速產業外流。」
中美博弈的溢出效應正重塑全球經貿版圖,越南等新興經濟體承接部分低端產能,但受限於技術能力難以撼動中國地位,歐洲則在能源危機與供應鏈重建中進退維谷,德國汽車業加速向電動化轉型卻面臨成本劣勢。
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對產業政策分歧加劇,後者主張透過《晶片法案》強化高科技領域投資,共和黨則堅持減稅與放鬆管制,但無論何種路徑,美國中小企業與中產階級的生存困境恐難緩解。
美國進步中心在報告中則指出,關稅戰沒有贏家,只有輸家的先後順序。若美國無法平衡科技升級與傳統就業、短期施壓與長期互信,製造業復興願景恐將淪為「海市蜃樓」。對全球企業而言,如何在「超級全球化」退潮中重建韌性供應鏈,則將成為未來十年的生存命題。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