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今年 4 月新增非農職缺 23.6 萬個,遠超過市場預期的 18 萬,失業率維持在 3.8% 低點,但數據看似強勁,卻隱藏經濟動能減弱的深層訊號。專家指出,上月僅新增 16.2 萬個全職崗位,創 2022 年 3 月以來最低紀錄。這印證了經濟學家的長期預警,也就是當全職就業成長停滯時,經濟衰退的陰影將悄悄逼近。
穆迪分析首席經濟學家 Mark Zandi 指出,消費支出占美國經濟總量的 70%,而支撐消費的核心動力來自全職工作。當前美國就業市場呈「表面繁榮、實質收縮」的怪象。
數據顯示,今年首季美國全職就業率較新冠疫情爆發前下降 4.3 個百分點,相當於減少 580 萬個全職職缺。這種變化正改寫經濟運行規則:當企業將 8 成人力成本用於臨時工,消費者可支配收入成長率連 3 季低於 1%。
歷史經驗顯示,全職岡位連兩季負成長往往預示著經濟衰退。2008 年金融危機前,全職就業率曾連 5 季下滑,2020 年疫情初期更創連 6 季的紀錄。當前情勢雖未達臨界點,但風險係數正在攀升。
根據全美獨立企業聯盟 (NFIB) 調查,打算擴大規模的小型企業佔比從去年末季的 18%,驟降至今年首季的 9%,創該指標 2016 年設立以來最大跌幅紀錄。
薪資成長放緩印證就業品質下降,美國 4 月平均時薪月增 0.2%,剔除通膨因素後實際下降 0.3%。這種「就業成長而非收入提升」的悖論,導致消費者信心指數與零售銷售數據出現背離。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至 68.5,但 4 月零售銷售額較上季下滑 0.4%。
哈佛大學勞動經濟學教授 Richard Freeman 指出,人們看似有工作,但實質購買力在縮水,這種虛假繁榮已持續 18 個月。
此外,企業謹慎態度正形成一個負向循環。儘管標普 500 指數成分股季度獲利成長 7.2%,但資本支出較去年同期減少 12%,研發投入降幅更達 19%。
波士頓顧問合夥人 Emily Chen 說:「執行長們正用 AI 取代全職員工,這種結構性調整將產生長期影響。」
Chen 指出,自動化替代的不僅是生產線崗位,更危及需要專業培訓的中階管理職位。數據顯示,金融、醫療等高薪產業的全職職缺流失率,已超過 2008 年危機時期水準。
金融市場正透過估值調整消化經濟放緩預期。標普 500 指數的席勒本益比從今年初的 34 倍降至 29 倍,10 年期美債殖利率也跌破 3.8% 關鍵心理水位。
但多數機構認為,真正的考驗尚未到來。當聯準會 (Fed) 停止升息周期,企業融資成本上升與消費需求疲軟的疊加效應可能顯現。
瑞銀 (UBS) 預測,若美國全職就業率跌破 60%,目前則是 602.3%,標普 500 指數恐回檔 15% 至 20%。
這場就業市場的靜默危機,正重塑美國經濟基本格局。隨著嬰兒潮世代加速退休,適齡勞工較十年前減少 340 萬,勞動供需缺口擴大至 380 萬,但在自動化浪潮衝擊下,新增職位呈現兩極化,服務業職缺成長 17%,但製造業全職職缺減少 29%。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